安娜·巴甫洛娃(1881—1931)生于彼得堡郊区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农村士兵,母亲做过洗衣工。她是早产儿,从小体格孱弱。两岁时父亲去世,日子更加艰难,而母亲对她非常疼爱。作为8岁生日礼物,母亲带她看了一场马林斯基剧院的芭蕾舞剧《睡美人》。
她第一次被美的力量所吸引,从此立志要跳舞。9岁时她开始报考舞蹈学校,却因为看起来“病怏怏的”没被选中。10岁时终于考进圣彼得堡舞蹈学校,但是巴甫洛娃的古典芭蕾训练却并非一帆风顺,她过弯的足弓,瘦弱的脚踝,还有修长的四肢看起来与她小小的身体很不协调,以至于她的同学都嘲笑她是“小野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再加上刻苦训练,使巴甫洛娃化茧成蝶。学生时代,她已显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引起老师注意,对她进行重点培养。1899年毕业后进入全国一流的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任群舞领舞演员,翌年晋升为第一独舞,1905年晋升为女首席独舞。巴甫洛娃的表演典雅轻盈,感情细腻,充满诗意。她主演了剧院几乎所有的保留剧目,如《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舞姬》等。
巴甫洛娃不满足于做舞台上的一只漂亮蝴蝶,内心有更高的追求。这时她的师兄、也是剧院的男首席独舞福金(后被誉为“现代芭蕾之父”),正为改进古典芭蕾苦苦探索。他从巴甫洛娃楚楚动人的形象中获得了灵感,一支世界最美妙的独舞诞生了,那就是20世纪芭蕾舞的代表作之一——《天鹅之死》。乐曲来自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13首《天鹅》。1905年巴甫洛娃在音乐会上首演了这支只有两分钟的独舞,打造了舞蹈史上永恒的经典。
1909年巴甫洛娃参加了俄国著名戏剧活动家佳吉列夫创办的俄罗斯芭蕾舞团。5月19日在巴黎首届芭蕾演出季上演出,剧目为福金编导的《仙女们》《埃及艳后》《伊格尔王》等。观众席上坐着艺术界的名流:圣-桑、罗丹……巴甫洛娃的演技轰动了巴黎,惊艳了西方世界。随后,巴甫洛娃参加该团伦敦演出季的7场演出,仅仅7场演出就对英国芭蕾产生了很大影响。1910年她组织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团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她到过中国、埃及、南非、乌拉圭、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44个国家,行程50万英里,演出数千场,观众不计其数,她一年要穿坏2000双足尖鞋。即使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这也是难以想象的。
巴甫洛娃是20世纪初芭蕾舞坛的一颗巨星,她为芭蕾作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巴甫洛娃既牢牢扎根于古典芭蕾的沃土,又积极支持和参与了新芭蕾改革运动。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她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巴甫洛娃表演过众多剧目:《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雷蒙达》《舞姬》《吉赛尔》《仙女》《埃及之夜》等。她的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她的艺术作风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一位评论家曾这样分析她的成功秘决:“她无时不在训练,无时不在彩排。她从不因获得荣誉而停步不前。”
巴甫洛娃所演出的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天鹅之死》,这是一部感动着世界的独舞作品,有着震撼灵魂的力量。该作品由俄国舞蹈编导米歇尔•福金创作,自1905 年首演以来,每次演出都能够给人以新的感受。当大提琴黯然奏响那宁静而忧郁的旋律,一只白天鹅静静地出现在“湖面” 上,忧伤地徘徊在皎洁的“月光”下。她低着头,抖动着翅膀,摇曳的身影在倾诉着 这个世界无限的留恋。然而在天空与生命的呼唤下,她鼓足全部力量一次又一 次展开双翅飞向天空,欲飞而无力……精疲力尽的白天鹅无限向往着飞翔、向往着 自由的天空,它的每一片羽毛似乎都在哀鸣。挣扎中,她奄奄一息,无力的“双翼” 倾向前方。慢慢地,她又直起腰身,开始旋转,似乎生命的光辉重新闪现。转瞬间, 生命再也无法挽回,身体安静了,温柔的翅膀最后一次爱抚着美丽的羽毛……那凄美的舞姿、绵长的忧伤,不禁令人为之心动,美丽的身影化作生命的哀歌,可是你会觉得她——天鹅,是那样美丽高洁,这就是“天鹅之死”对生命的礼赞。
巴甫洛娃为在全球传播、普及芭蕾艺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她不仅推动了芭蕾在许多国家的诞生和发展,使一些国家濒于死亡的芭蕾焕发出生机,同时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影响了许多人的命运。如英国著名舞蹈编导阿什顿就是14岁时在厄瓜多尔看到巴甫洛娃的演出,从此便立志要献身于这门崇高的艺术并成为闻名于世的芭蕾大师的。
1931年1月初,巴甫洛娃到荷兰海牙巡演,因着凉患了肺炎。她告诉记者自己可能将永远无法再跳舞了:“如果我不能跳舞,那么我宁愿死去!”1月23日芭蕾皇后溘然长逝,弥留时她念念不忘重返舞台,吩咐女仆:“把我的天鹅舞裙准备好!”当时英国皇家芭蕾舞正在进行演出,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后,乐队指挥宣布由安娜.巴甫洛娃表演《天鹅之死》——帷幕徐徐拉开,乐队奏起圣桑的乐曲,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束追光在缓缓移动。巴甫洛娃虽然去了,但她像一只不朽的天鹅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